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文化频道: 万山红遍 情深境远(逐梦70年)

文化频道
文化新闻 
万山红遍 情深境远(逐梦70年)
May 19th 2019, 00:00, by 廖少华

  万山红遍(中国画)
  李可染(中国美术馆藏)

  真正的艺术创新既接续民族文化血脉,又植根实践沃土,在精神气质上与时代息息相通。"红色山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山水画从题材到形式的革新成果,不仅开启新范式,照见审美走向,更以特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美学品格,书写出时代精神气象。审视新中国"红色山水"创作的硕果、经验及其美学精神,对弘扬红色文化、创新中国画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与精神塑造

  20世纪的中国画,一直在不断寻求变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中国画创作者开始思考山水画如何参与时代精神塑造。

  1950年,李可染先生在《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他认为:"只要它(中国画)真正能够和人民大众相结合,革命事业相结合,它翻身的日子也就来了。"同一年,徐悲鸿先生在《漫谈山水画》一文中也提到:"现实主义,方在开始,我们倘集中力量,一下子可能成一岗峦。同样使用天才,它能使人欣赏,又能鼓舞人,不更好过石谿、石涛的山水吗!"

  求新求变的观念,促使中国画创作者向深处求索。他们以毛泽东诗词和革命圣地为主要表现题材,于内容和形式上努力突破,终成就"红色山水",为新中国美术增添了鲜红亮色。

  毛泽东诗词,一直广受人民的热爱与传诵。其将对自然美的咏叹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思想深刻、意境雄奇豪迈。毛泽东诗意同样感染了傅抱石、钱松喦、李可染等一大批山水画家。他们深刻体悟毛泽东诗词的气度和胸襟,反复构思,成功创作了一批表现毛泽东诗意的"红色山水",山水画壮美之境的艺术表达由此得到提升。

  傅抱石是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1950年,他根据《清平乐·六盘山》创作了第一幅毛泽东诗意山水画,此后15年间,他以天地间雄奇、郁勃的山水,写毛泽东诗词中气势磅礴而又生动鲜活的意象,有时就一首诗词反复刻画,作品总量达一两百幅之多。其中,以《江山如此多娇》《虎踞龙盘今胜昔》《蝶恋花》《芙蓉国里尽朝晖》等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笔墨淋漓,手法大胆,既表现了毛泽东诗意浪漫的气质,又具艺术开创性,充满感人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表现毛泽东诗意,针对一首诗词反复创作,在"红色山水"题材中是一个突出现象。以李可染为代表,他在1962年至1964年间共创作7幅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万山红遍既是一种自然景象,更是一种理想与激情的寄托。这些作品以大量朱砂渲染画面,强化景物和空间的层叠关系,充分诠释了毛泽东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刚劲雄强的壮美之笔和夺目而出的红色主调,强化了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新中国美术经典。

  革命圣地,是"红色山水"另一类重要题材。上世纪50年代,通过写生拓展题材和笔墨表达方式,成为推动山水画变革的主要手段。美术界掀起奔赴革命圣地写生热潮。韶山、井冈山、南湖、遵义、延安等地,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用手中画笔描绘革命圣地,不仅让美术工作者充分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由此生发的艺术灵感注入画面,也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力。李可染是开拓这一题材的先行者之一。60年代至70年代,李可染创作了《革命圣地韶山》《革命摇篮井冈山》等作品,它们饱含对毛泽东同志的敬仰和对革命事业的崇敬。这一时期,像钱松嵒《红岩》《红装素裹》《延安颂》、陆俨少《硃砂冲哨口》、宋文治《长征第一关》等作品,都在山水画语言和范式方面具有开拓性,在新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留下鲜明印记。

  无论是表现毛泽东诗意,还是刻画革命圣地,都是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而歌,尽显壮美气魄。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象,又彰显了美术工作者激昂的艺术情怀,雅俗共赏,不只具有山水艺术的审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成为新中国美术新的山水画传统。

  拓展美学新境

  "红色山水"以诗入画、以革命情怀入画的探索所带来的形式创新,彰显独特的美学意境,开创新中国山水画审美新范式。

  正大气象、壮美之境,是"红色山水"的突出艺术特征,这使其与传统文人画拉开了距离。何谓壮美?《周易》里有"大壮,利贞",象征强盛,坚守正道。大、刚健中正,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品格。"红色山水",正是以阳刚的笔调,刻画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壮志和浪漫情怀,彰显革命圣地的庄严气象,使画面意境恢弘、情境深远,由此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正如傅抱石所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笔墨如何变?艺术家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以诗入画发扬写意传统,同时以写生的方式深入生活、贴近现实。

  "以诗入画"是中国画的创作传统。"画中有诗"的追求,带动了中国画境界的提升。"红色山水"以毛泽东诗意入画,而毛泽东诗词既继承了先贤传统,又在谱写新思想、实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开拓,有力表现了新的时代内容。这些特质,带动了山水画在相关方面的开拓——伟人的豪迈诗情、博大胸襟和浪漫气质,在艺术创作的形式探索和境界生成中意象化,从而实现了"红色山水"以壮美为追求的风格塑造。

  与新中国共成长的美术工作者,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各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到革命圣地写生,让他们对时代、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他们深植传统文化根脉,并将这种感受和情感融于创作之中,实现写生与创作有机结合,开启山水创作新格局。这种格局与中国画改革方向相吻合,也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

  "红色山水"拓展的美学新境,还促进了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传统山水画的色彩注重固有色,呈现类型化倾向,除了青绿山水以外,对色彩的运用大多比较含蓄。"红色山水"出于意境表达需要,重视色彩表达和色调运用,尤其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技法研究和色调表现,恰到好处。这其中,既有审美表达的需要,也有西方美术和写生观念的影响。特别值得肯定的是,"红色山水"的优秀作品,其创新是建立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基础之上的。这些经典之作,深刻影响了之后山水画创作的审美走向。尤其是随着展厅陈列需求的增长,观看方式的改变,具有正大气象的山水巨嶂得到发展。这种雄浑之气,既是时代气象的体现,也有"红色山水"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回望"红色山水"成就的壮美气象,很多研究者和创作者开始深思,当代中国画该如何创新?如何在新的时代书写新的山水气象?理论界积极推动并细化新中国美术理论研究,像1996年举办"首届中国画学及中国画发展战略研讨会",200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开启了中国画发展的深层探讨。创作领域,以壮美气魄彰显现代精神、追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依然受到高度重视,"红色山水"的成就被肯定,描绘革命圣地的传统被延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水画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山水精神的表达。山水,是中国人的心灵映射,也是寄托审美理想的载体。在"红色山水"影响下,山水画中的个人情感和民族精神深度契合。如今,山水画创作形式愈发多样、创作技巧更加丰富,大大小小、层出不穷的山水画展等,更将山水画推向新的创作高潮。"红色山水"的风格也更为多元,更具个性化表达、现代审美特征。这些新的创作不一定和革命圣地的山水实景完全相同,但经过艺术重塑,体现出源于实景却超越实景的美感。如军旅画家陈芳桂,凭借对军事题材、历史画、革命题材的深刻理解,以强化结构、图式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江山铁铸成》《韶山神韵》《秦岭揽胜》等纪念碑式的"红色山水"系列,既具个人风格,又给人以历史厚重感。在新时代文艺精神引领下,美术工作者依然努力以雄壮深远的意境拓展山水画表现空间,刻画新时代的精气神,以壮美之境给人以力量。

  "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作为承载中国精神的中国画,其当代发展当以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以成就时代气象为担当。就此意义而言,新中国美术中的"红色山水",在参与精神塑造并顺应艺术发展规律、开创美学新境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这种开创精神,对当下中国画的创作、创新而言更具意义。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9日 08 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