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时政频道: “学的是老手艺,绣的是新希望”

时政频道
时政新闻 
"学的是老手艺,绣的是新希望"
May 19th 2019, 00:00, by 本报记者 刘成友 姜 峰

  指关节粗大,手背青筋突出——这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大庄村村民米金花的手。这双手,白天挥锄,晚上舞针。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梧释村村民朱二奴9岁开始绣嫁妆,陪嫁到婆家的40多对花鸟枕顶,被大家夸赞"又平又亮"。

  在青海,有许多像米金花和朱二奴这样五旬上下的土族阿姑、巧手绣娘。她们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做针线活也能改变命运。

  2015年,米金花的老伴突发脑溢血,半身不遂,十几万元医药费让一家人陷入贫困。"小麦一亩打不到300斤,刚够吃,咋能卖钱?"眼瞅娃们的学费都凑不出,米金花愁得直哭。

  "这是您绣的太阳花?"也是2015年,扶贫工作队带着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的人寻上门。七彩斑斓的太阳花,是土族盘绣传统图案,寓意幸福。工作队一开价,吓她一跳:"公司派订单,按件计工资,绣巴掌大的太阳花,80元;托盘大的,600元!"

  白天种地解温饱,晚上刺绣奔小康。过去一年,米金花靠针线活收入3万多元,一双手让全家人摘掉贫困帽。

  "幸福花"绽放出"附加值"。近几年来,素隆姑探索"公司+农户"订单经营模式,让本地阿姑、绣娘足不出户成为产业工人,吸纳贫困人口近200人。公司负责人苏晓莉介绍,200多种服装饰品、箱包挂件等新型手工艺品,"去年线上线下订单超过40万件,一半来自省外和海外。"像素隆姑这样的公司,互助县有26家,带动就业上万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一袭藏青色风衣,精致的蓝宝石耳坠,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时不时用微信处理订单——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到依靠精湛绣技获评非遗传承人,再成为"朱老板",朱二奴的新角色是"脱贫产业带头人"。

  "青海农牧区妇女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走出去的机会和视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吕霞表示,发展刺绣产业,给各族妇女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平台,带动了乡村振兴、非遗传承,提升了妇女地位。

  "打造和提升'青绣'品牌"首度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全国特色手工业扶贫车间现场会在青海召开,制订扶持政策、组建行业协会等举措快速推进……截至目前,青海省39个区县建立了藏绣、土族盘绣、撒拉族刺绣、蒙古族刺绣等民族特色手工业扶贫车间310个,吸纳贫困户2.2万人,年人均增收1.5万元。

  如今,大庄村百余名土族妇女,近一半参与到刺绣产业中,其中大多为"80后""90后"。米金花笑言:"学的是老手艺,绣的是新希望。"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9日 01 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