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5月18日电(葛俊俊)5月19日,是第29个全国助残日。据统计,上海有残疾人94万,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占比不断扩大,这对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和公共服务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在大调研中发现,残障人士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还存在一定障碍,比如超过 78% 的视障人士渴求出行;志愿助残尚不能满足残障人士需求,也未形成常态化和长效机制。"浦东残联工作人员说道。
"针对上海无障碍设施,我做过很多调查,发现了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身边人劝我放弃,认为我调查并不能改变什么?"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视障患者陈肇华希望,政府多多关注,发动行政力量,将助残设施完善工作提上日程。
上海市残联理事长王爱芬也曾在采访时明确,对于未来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方向,上海也有自己的难点和重点。一是作为深度老龄化城市,老年残疾人数较快增长,残疾老人的养护和照料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上海的无障碍建设虽然走在前列,但要符合国际大都市标准,无论是环境无障碍还是信息无障碍,都需要不断推进。
"助残设施的完善不只是针对残疾人,很多健全人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需要无障碍设施,无障碍的环境会造福整个社会。"肢体残疾人傅先生期待一个更有城市温度的上海。
地铁出行:建议增加指引标志
74岁的陈肇华,是一位视障患者,近乎全盲。出行几十年,乘坐地铁依然会遇到难题:多数时间无法准确找到无障碍电梯和服务台。
"地铁里都有盲道,只是早晚高峰时段,地铁常常会设置栅栏,进行临时分流。"而沿着盲道前行的陈肇华经常会"碰壁",只能找明眼人帮忙。
在他看来,上海的地铁线路复杂,如走进世纪大道、徐家汇、人民广场站等大型中转站,就跟进了迷宫一样,经常走路走到"没脾气"。
"世纪大道站共有4条地铁线路,纵横交错,像一个小城市。"每当陈肇华找不到方向的时候,经常以问为主,主动寻求帮助。他认为,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总体不错,只是地铁标志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地铁站标志太少,有的间隔太远,如遇到有上下楼梯的,可以多打几个标志,指引方向。
最让陈肇华点赞的是上海徐家汇地铁站。"标志非常清晰,大大的箭头指引方向,这是唯一的一个我基本不需要问路的地铁站。"
无障碍电梯:细节需要更加细化
第一,空间要大,方便轮椅使用;第二,要有镜子,方便残疾人看到轮椅是否全部进入电梯;第三,厢体两边要有矮栏杆,可以稳定轮椅,防止碰到电梯壁;第四,配备盲文解释,方便视障人士使用;第五,要配备两种类型的电梯按钮,方便残疾人和小孩使用。
对于无障碍电梯,肢体残疾人傅先生了解的非常透彻。"上海无障碍电梯走在全国前列,考虑到各种细节也更加精细化。"他说,目前见到的最完善最标准的无障碍电梯是,浦东残联办公楼配备的无障碍电梯。
傅先生说,乘坐地铁时,总是能通过无障碍电梯顺利下楼,但是换乘时,却找不到或者需要人工操作,才可以启动无障碍电梯。"依靠无障碍电梯的人,真的是寸步难行。"他希望在换乘时,地铁方面可以多多考虑到残疾人的需要。
公交出行:报站功能期望恢复
出行以地铁和打车为主,陈肇华很少乘坐公交车。
"不是不想坐公交车,主要是看不清楚是哪一路到站了。有的时候,站台就自己一个人,问也问不到人。"陈先生希望路政部门可以恢复语音报站功能,"但是语音播报会扰民,以前就因为噪音问题,被居民投诉,所以恢复的可能性应该不是很大。"
无障碍公交车有轮椅标志,车身可以升降或者有斜坡,协助残疾人上车,但总体来说数量很少,上海在这方面还是缺乏的。
盲道:上海两个场所盲道缺乏
"上海的盲道设计非常合理,给我们出行带来了便利。"陈先生指出,上海目前还有两个地方没有盲道,一个是医院,一个是野生动物园,希望这两个场所的相关助残设施可以完善。
设计之初,盲道都是符合标准的,只是随着城市改造,导致围墙扩张,存在人行道被挤占现象。陈先生举例道,"有一些盲道无意识被占用,如洗车店门口的盲道被,经常冲得到处都是水,对盲人来说非常不安全;一到冬天,水结了冰,对盲人来讲,行走的风险非常大。"
另外,断头盲道和道路拐弯无指示设计情况时有发生,陈先生建议,由政府号召,各单位将门前盲道管理到位。
绿色出行:举高盲杖示意让行
"上海十字路口有信号,但是很少是有声音的。"每次过马路,陈先生都有两大策略:一是随大流,跟着大部队一起过马路,这也是最安全的方法,二是举高手中的盲杖,引起司机注意。
"有的路口,绿灯时间非常短,可能就十几秒。"简易的拐杖并不能帮助傅先生快速的通过人行道。遇到这种情况,傅先生通常会退回来,重新等下一个红绿灯,尽量更快的通过。
爱心座位:占用情况时有发生
上海不管是公交车还是地铁,都配备有相应数量的爱心座椅。在傅先生看来,这些细节让人非常暖心。不过可能在观念上,也可能城市压力太大,正常人占用爱心座椅的情况常有发生,甚至心安理得。
"在美国,法律规定,爱心座位只有老弱病残孕可以优先使用。"傅先生不大能理解,法治层面的规定,在国内为何会降为道德层面。他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自觉让出爱心座椅,留给需要的人。
建议:医院建立残疾人预诊通道
陈肇华说:"看病要挂号、排队、缴费、找诊室……正常人在医院找科室可能都摸不着头脑,更何况我们盲人。看起来简单易操作的事情,盲人做起来却难如登天。不止是盲人,不少聋哑人在看病时也会遭遇沟通难题。
陈肇华提出了看病难问题,希望医院可以建立残疾人预诊通道,并配备导盲志愿者,提供人工服务,减少看病寻找路线的困难。"残疾人看病的比例在整个看病群里中,比例非常低,是否可以优先对待。"
据了解,为了帮助残疾人更好的出行,浦东你我同"行"助残志愿服务项目自试运行至今,项目签约注册志愿者 580 多人,视障人士发布出行需求 491 次,志愿者承接服务 328 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 1706 小时,服务涉及视障人士就医、购物、教育、娱乐等。
记者曾跟随多位视障人士体验滨江步道,实地丈量他们脚下的路,他们认为,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总体满意,个别建设性的建议已提交相关部门。
"关心关爱残疾人,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去年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李强指出,要积极营造扶残助残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有形无形障碍,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要凝聚更多社会助残力量和资源,更好满足残疾人多样性、多层次的服务需求,让城市的温度首先在残疾人身上体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